《奥鲁姓》,此词条收录于12/15,仅供参考
奥鲁氏是中国的一种姓氏,源自蒙古族。古代蒙古人出征时,留在后方的家属和辎重被称为“奥鲁”。元朝时期,有上柱国奥鲁赤,后来改姓为奥姓,也有人改为欧姓或鲁姓。
奥鲁姓 奥鲁[奥鲁,读音作ào lǔ(ㄠˋ ㄌㄨˇ)]
单一渊源:源于蒙古族,出自古代蒙古族部落形式描述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据史籍《姓氏考略》记载:奥鲁,夷姓,元有奥鲁赤。 “奥鲁”,是蒙古语auruq的音译,在明朝时期汉译为“老小营”,原专指征戍军人的家属、辎重所在,如同现代的后勤系统。大蒙古汗国时期,男丁充军出征,其家属和童仆按千户在后方或随军从事生产,经营畜群和其它产业,以供应前方,这种组织形式就称为“奥鲁”。后将管理这些后勤系统的官职称谓衍伸为姓氏,称奥鲁氏。成吉思汗西征时,以中军的后方为大奥鲁,委派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留守。蒙古灭金国以后,在江淮以北逐渐形成具有汉地特点的奥鲁制度。军户都归各路奥鲁官府管领,凡签发丁壮,替换老弱,供应军需,赡养征戍军人老小,处理军户间的民事纠纷等等,都由奥鲁官府直接管理,不受地方路府州县管辖。各路奥鲁官府自成系统,受中央枢密院节制。元朝时期的奥鲁官,常常贪污受贿,放富差贫,压榨贫苦军户。元朝政府鉴于汉军奥鲁官府对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颇多障碍,在元至元元年(公元1264年)以后,逐步改由地方路府州县长官兼领诸军奥鲁,管理军户。然而,元朝统治者基于其一贯推行的民族分化和民族歧视政策,在蒙古军和色目军中仍保持单独的奥鲁赤(auruqi),即奥鲁官,并往往有世袭状况。到了元朝末年,官军腐朽衰败,元朝政府愈来愈依靠地方地主武装来镇压烽火云起的农民起义,奥鲁制也走向崩溃。但由奥鲁官职演变的姓氏,仍然保留了下来。奥鲁氏后来大多汉化改姓为奥氏,少部分改为鲁氏。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复姓了。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